2月26日,中国红十字会抗旱版“博爱家园”研讨会在内蒙古赤峰市举行。研讨会围绕“以博爱家园为平台,提升干旱地区社区韧性”主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和经验分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赈济救护部部长边晓,内蒙古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孟克宝音及党组成员、秘书长刘建忠,香港红十字会总监刘惠杰等领导出席会议。韧性社区项目地青海省红十字会,内蒙古兴安盟、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红十字会等地相关领导及项目负责人,香港红十字会项目主管,内蒙古大学项目技术顾问参加交流研讨。
边晓部长在讲话中强调,“博爱家园”项目是中国红十字会在基层社区推动防灾减灾、助力乡村振兴的核心品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各地红十字会需以“韧性社区”建设为抓手,讲政治,重需求,通过项目创新、资源整合和技术赋能,筑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各地红十字会要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抗旱减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刘建忠秘书长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在抗旱减灾方面的整体情况。内蒙古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在应对干旱灾害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红十字会实施博爱家园项目65个,受益群众达 2.7万户 6.6万余人。今后内蒙古红十字会将继续总结推广“韧性社区”项目建设经验做法,推动抗旱减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香港红十字会项目协调主任赵国发言中表示,香港红十字会长期关注内地干旱地区的人道需求,近年来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共享和理念融合,助力内蒙古“博爱家园”项目提质增效。气候变化最严重的影响在于对生命和健康的巨大威胁,红十字要有所行动,提高社区和弱势群体的防备能力和应对能力。香港红十字会将继续深化与内蒙古的合作,推动抗旱减灾技术的本土化应用。

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实地参观了香港红十字会支持的赤峰市巴林右旗宝日勿苏镇大新庙村蓄水塘坝清淤项目,查干沐沦苏木达马金村搭建暖棚、储草棚、购置粉碎搅拌为一体的多功能颗粒机项目以及玛拉沁村节水灌溉项目所取得的成效。

(内蒙古赤峰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宝民以“精准施策,书写抗旱民生答卷”为题进行交流研讨。赤峰市红十字系统实施“博爱家园”项目成果丰硕:破解群众饮水难题,投入640万元建设抗旱版“博爱家园”项目21个,新建及修缮水井12眼,铺设供水管道2.3万米,惠及2万余人;赋能农业生产,在喀喇沁旗、巴林右旗等地修建蓄水池4处,推广膜下滴灌技术600亩,农作物产量平均提升40% ;构建韧性网络,联合水利、农牧等部门开展抗旱培训30余场,覆盖5000余人次。)

(兴安盟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代红艳分享了该地红十字会以“打井+节水”为核心,累计打井150余眼,推广滴灌、喷灌技术覆盖350亩农田,节水率达30%,玉米亩产从500公斤跃升至1100公斤。)

(锡林郭勒盟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柒拾捌分享了该地红十字“爱心运水车”、“饲草料基地”等特色项目累计投入60万元购置5辆运水车,惠及5000余名牧民。)

(巴彦淖尔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包娜仁其木格分享了该地红十字会通过实施机电井、储草棚、抗旱水车等项目,累计解决1.2万余人饮水难题,覆盖灌溉农田5000余亩。)